
2020年末期间,较火的一部“属灵书籍”,非齐宏伟牧师的《叫醒装睡的你》莫属。
我称它是一部“属灵书籍”,这是因为作者作为基督徒、作为牧师,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在书中做带人转向基督的努力;对于基督徒,他在向我们传递属灵的信息;对于非信徒,他在进行布道。
只是因为这是一部面向全社会的作品,也可能因为只能做一些修饰才可正规出版,所以作者会借用一些隐喻的手法在书中进行阐述,但明眼的基督徒一看,实在是明了至极的。
全书共分三辑:
- 第一辑:醒来,然后凝望
 - 第二辑:从我与它,到我与你
 - 第三辑:出世,同时入世
 
作者在这三辑中关注人之为人的根本,提出人不可如装睡般的活着,而必须作为一个灵性存在的像上帝的造物,要与创造者紧密连接,回归到造物者要人当回的位份,然后在那位大能者的帮助下,努力将人这一生活明白。
“装”是复杂人性的一个看似自然流露,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是伪装的,而是向造物主赤露敞开的,因此除非人首先卸下伪装的面具,不然不可能以真面目获取成长,和讨造物主喜欢。
不瞒您说,阅读此书令我数度落泪,仅仅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或由于书之内容而引起读者的我对自己近况的遐思,或者驱使我祷告,或者驱动我感恩,或者让我看到亏欠,或者带我去到另一种的可能性
总之,读此书让我如沐春风,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先鼓励你,如果你要开始今年的阅读计划,不要忽略这一本非常值得一品的齐牧师的作品。

以下谈谈我喜爱此书的一些方面:
一、我喜爱书中作者对人性恶俗的提醒
作者提醒我们,我们其实是一个有灵魂的特别存在,因此我们会思考,(别以为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际上这个繁忙的唯物世界,已经叫我们快快遗忘这一点了,或者有人根本上就不信这点了。)
尽管我们脆弱如一根芦苇,但我们会思考,因而显出了我们是这个平凡世界其实最非凡、最高贵的存在
我们会问“为什么活着”这类的关乎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但动物从来不会这样问自己,以致最终令他们懊恼不已,不会。
因此作为有灵魂的独特造物的存在,我们不是随意过活就可以的,我们而应当像神活着!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是将人之为人,诉诸到那更高的人被神创造的事实。当神按着祂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我们,我们才有灵魂,我们才会去寻求意义,我们才会渴望向神敬拜。
然后他提到,这个世界真是存在了许多扼杀我们灵魂的东西,以致于当这些新欢成为我们的最爱,我们所有的真爱就被“杀死”了……可这是所有堕落的罪人没法不去面对的
因此他借尼尔波兹曼的话,总结性的提示我们:我们最终不是毁于自己所讨厌和恐惧的事物,而是毁于自己所着迷、所热爱的东西。
因为我们讨厌和恐惧的,我们会加以抵挡、抵制,从而会努力学着怎么 去避免,但那些令我们着迷和热爱的东西,几乎是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秒杀性的俘虏我们
这样,当我们所最热爱的,我们却不去热爱,反而去热爱那些本该叫我们憎恶的东西,我们的生命也开始要变得恶俗。
所以这时,齐牧师就像一个非常熟悉园艺的工匠,为我们量身定制出一些在这沸腾、滚动世界中,我们必须要停一停思想一下的规则,他希望我们借此来修剪一下自己灵魂中那些多余的枝杈、树叶。这些内容都记录在本书的第9-10页,你可以自己翻阅此书来看哦。
但要小心,在我们以为怎么做会更好帮助自己之先,我们需要祈求上帝首先借着祂的儿子的死,来改变我们有新生命才好。这是对人性恶俗的最疯狂的颠覆。

二、我喜爱书中作者对我们“要热爱阅读”的提醒
齐牧师观察说,这是一个被电子屏幕截屏的时代,以致于人们如此热衷于这些电子的东西,却在阅读上变得碎片化,甚至根本算不上有阅读,以致我们的灵魂实际是去到了从未有过的精神贫瘠时候
他鼓励我们,我们必须与这样的状况争战,以致争取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好书,从而借阅读读进生活和心灵,并借阅读而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值得过的生活,而不只是仅仅活着或追求吃喝而已
真的,人生如果没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跟闲鱼有什么区别?但这却恰恰已经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每一日活着的事实
因此他提到,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实际上就是传播价值观念,让我们知道活着的意义和要做什么。而这当中,给我们带来这样果效的,必须是从我们捧起书来阅读而开始。
然而,这当中又绝对要预防的一种错误认识就是,以为学习仅仅是获取知识而已,不,阅读和学习最重要的,是来认识智慧本身。就像犹太人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对造物主的敬拜一样,我们学习实际是为了认识敬畏这位造物主。只有认识敬畏祂 ,才是我们拥有智慧的开端。
思想今天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我们或许根本没有想这么多或想这么深,然而,如果我们不首先立定对造物主的敬畏,我们的学习始终还是 会沦为一种肤浅的行尸走肉而已。
因此谨记,没有目的,阅读不成方圆。这当是我们阅读之先要弄明白的。

三、我喜爱的是,他提醒说:要爱“阅读经典”
真的,读书要读经典,当我们与经典为舞,我们自己才可能成了经典。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是什么呢?就是那些人人皆称赞却不愿去读的作品。
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那些已经公认被洗去残渣,被众人所见证是启涤心灵,并且大多作者都已经过世的那些人的作品。
这样,经典一定会有的一个特质就是它的质朴性,而人除非带着一颗专注和谦卑之心,否则就绝不能接近它
因为这些经典的书籍,犹如清泉活水,让人一旦饮上一口,就绝不能再停下来
他继续说,这些经典的作品,是让战栗的精神和惊艳的语言相遇的;带我们脱离现实和处境的拘困,给我们提供一种穿越现实的看法、眼光的启迪。
毫无疑问,圣经应当被今天的我们视为是经典中的经典,因为与人间所有书籍全不同的在于,这是唯一一部属祂的作品。当上帝使祂的作品借人的手笔之成书,要知道她总能更新我们的生命,苏醒我们愚昧的心,更重要的是,她带给我们新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挑选阅读的经典书目中不可越过的,就是首先要来阅读圣经。
当然,人间还不乏有其他许多在圣经之下的经典,值得我们不断搜罗来读。
作者继续提醒我们说:这些经典之作, 人什么时候开始读好呢?他说:人越早开始读越好,人越小时开始接触越好。
当人早早开始与这些大师对话,孩子就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良好品味,打下精神底子,并能尽早在精神领空飞翔。
这点我认为诚然如此,只可惜今天我们这些作父母的很少有这样的理念,结果就任由孩子处于被手机、电子的东西的霸占里头,而时间越长,就越不能带他们从那种“瘾”当中抽离。
所以,乘早给你的孩子选择一些好的书,乘早给孩子预备一些经典的图书,然后减少电子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建立他们绝不能随意从父母这里就得到玩手机的机会的意识,这会大大帮助他们只对书感兴趣,因为他们的眼前只有书,而且父母当引导他们晓得,这些书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所以为了帮助孩子阅读经典,极有必要的就是父母要购买一些公认好书, 甚至如齐牧所说,要努力将自己的家变成为一个图书馆,这样,孩子到底可以看到书,到处可以随手阅读书,这是会很大刺激他们那颗愿意阅读的心的。

然后作者继续谈到,犹太民族要求一个孩子到12岁就开始背诵希伯来文经典,家人每天有责任给孩子讲解,然后要到他们的会堂进行专门的妥拉学习
所以,这鼓励我们,要早早的使我们的孩子背记比唐诗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上帝的话语了。
你以为以上作者所说的犹太人的经典是什么呢?塔木德吗?不是, 就是上帝圣经上的话啊,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犹太人的成长历程中,圣经神的话是他们极为看重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已经是基督徒的人呢?
我们岂能在这点上随意和懈怠任意我们的孩子呢?我们更要使他们早早接触神的话,读神的话,甚至背记神的话,在家庭敬拜中听到神的话的讲解,在教会中帮助他们学习爱慕神的话……

然后,作者也再指出说:我们的读书不该是为了考试,尽管考试是好的考量,也是一个孩子学习过程中须要的,但务必晓得,读书不是为了考试,甚至读书也不是为了读书本身,读书而是为了成长、沟通和生活。
你是否有好好想过你的读书,或你孩子的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若我们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势必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成了死读书的情况,因为我们只读书,却不能带书应用到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进行这些经典东西的阅读呢?
对大人来说,可以稍等看下边的方法部分,但这里作者有提醒关乎孩子的阅读,就是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的阅读,那么一定是意义和交流优先,要先进入故事,再去对传达故事的载体感兴趣。是先故事 ,后句子,后词语,后发音。孩子是愿意生活在故事的情景中的。
在这方面,或者早早的带你的孩子认字,或者你越早的在亲子时间中读故事给他们听,讲故事给他们听,都是对他们极大的祝福。
这所带来的祝福绝不只是认了字而已,他们也会熟悉语感,感受关系中的美好,以及那些好故事而给他们带来的启迪,品格的培养以及榜样的影响力等等。
这样说来,我们为了要好好的阅读经典,我们需要首先做什么呢?作者说,我们先需要去关注和学习,对如何阅读这件事本身的学习。
作者提醒我们有两种训练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阅读,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就是让我们读该读的书,按着一个顺序当有的书目要求来进行;
在这方面,参照一些有经验的古典教育工作者或一些牧者所列出的书单,我认为帮助会很大,也减少掉许多令我们千头万绪理不清的不必要精力。
而另一种方法就是自下而上的, 即就着孩子阅读的兴趣进行训练。在喜 欢什么的基础上,更加喜欢和更深喜欢,然后慢慢进行提升。
然后特别留意,作者说要选择适合各年龄段适合的经典。
比如小朋友看少儿版就比看原著更易进入;看漫画版就比看文字版更易接受。我们不能忽略了这些规律。
然后在读书中,当有精彩发现时,就要写下来,要说出来,要分享出来。
这样,在一点点的积累当中,我们会慢慢的成长。
总要记得,学习最终是为了服务他人,于是就可以在服务中学习;而如果阅读最终是为了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阅读。
以上的所有,虽然细节,但却是作者对我们非常有帮助的提醒,也使我们在帮助我们自己和孩子的阅读时少走弯路。

四、喜爱作者关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齐牧师提醒我们,今天在我们教育的课堂上,还有多少人会提起敬畏生命、人生真谛、绝对、激情和爱等的词语呢?
这令我们不得不好好安静下来思想,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正在这样的课堂上吗?我们祈愿我们的孩子,在现有教育的教导下,到底要长成一种什么样的花朵?
然后作者也引用钱理群感叹说,今天的大学,不过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他们高智商,他们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
所以,作为基督徒,我们如果不在这件事上被圣经引导好好来思想,我们就可能给这个世界以可乘之机,在我们以为都好好的时候,它已经悄然之中塑造和改变了我们的孩子,成为像世界一样的状况。
思想究竟为何今天的教育会成为这样,齐牧思考说,今天我们的教育会成为这样的现实,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信仰,而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罢了。
然后齐牧师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示我们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样,一位教师绝不是一个教师匠而已,他们绝不是糊口谋生者而已,更不是那种投机敷衍者,而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而尽心竭力、牺牲付出的精神价值培育者。P61
所以,教育是什么 ?诚如弥尔顿所说,教育就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成为一台冷冰冰的赚钱机器。P61
如果我们不能去对另一个灵魂进行唤醒,对另一朵云进行推动,对另一棵树进行摇动,我们到底在做的是什么教育?
然后作者提醒到,一个杰出老师和一般优秀老师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熟悉课程的人,而前者是一个不仅熟悉课程,还是一位爱学生的人
而爱不是为了使用别人让自己更完美,爱是战胜对自我的激情, 走出自己,去理解、倾听真理和别人。
我依昔让我想起过去一年高鼻子的牧师所告诉我的:爱你所牧养的人,你会得着他们的心。
做牧师如此,做孩子的老师亦然。
而爱正是今天让我们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关键,它正是我们推动另一朵云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另一棵树进行摇动的关键所在。

五、我喜爱作者对于“夫妻关系”的洞察、提醒
作者在这方面提醒说,真正的约会之夜是从丈夫打扫厨房开始……而夫妻的闺房之乐,一定是跟他们的坦诚、敞开的关系分不开。而这其中,爱是首要,性是爱的语言。
是的,两个人那种深层的享受和喜乐,不在于其他,乃在于两人都愿交托,不掌控,把自己交给对方。
当我们开始在夫妻关系中不愿舍己,当我们变得自私、隐瞒,那么两个的关系就要打折扣或变得黯淡;可是当其中的阻隔被除去,关系也要得到恢复和更上一层楼的建立。
但这样的认识,离开了对基督福音的认识,人又怎能明白和识透呢?
作者说:当夫妻二人成为一体,这是灵魂的契合、心意上的相通。丈夫爱妻子可以爱到为妻子死,而妻子爱丈夫要爱到可以为丈夫活。妻子要学会敬重丈夫,丈夫要学会体贴妻子。
这样的功课绝不是我们在结婚第一年就能轻车熟路的学会的, 而是必然在许多的问题和挣扎中,甚至在许多的绝望和无力中慢慢的学会……在这方面,我们实在需要恩典的帮助才可以。
然后齐牧鼓励我们说,一对夫妻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在一起的情趣,那么他们的爱很快会枯竭。正如精神如果不一起成长,那么团队一定会陷入危机。所以,良好的沟通是夫妻关系中必须要注重培养的。作者谈到沟通有四个层次:
- A谈天说地
 - B就事论事
 - C表达观点
 - D表达情绪
 
这里表达情绪所说的就是讲出最深的恐惧,最深的担忧,最深的孤独、忧虑、抑郁、感动等的事
因此,没有 什么是自动会好起 来的关系,都是我们需要在福音中不断努力去学习,去饶恕,去认罪而实践出来的。离开了福音,沟通就缺失了平台,而没有了这个沟通的平台,夫妻的关系不可能亲密
这样,每一对夫妻都要在婚后,继续不断的在其中学习如何在福音中沟通,然后学习向对方表达情绪,即向配偶分享自己内心最深的恐惧,最深的担忧,最深的孤独、忧虑、抑郁、感动等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说,夫妻之间的爱是一份承诺和陪伴,其实质是一份盟约,是关乎一生的承诺的。在这当中,两个人在庄严的承诺中,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 ,他们都要做出他们意志上的决定,坚决要跟他们的配偶在一起, 绝不分离。
真的,夫妻生活难免有一些问题出现,当两个罪人在婚姻中委身,难免有情况会发生,但这时我们必须谨记,绝不能分开,无论发生的是什么 。这应当是我们婚姻最基本的思想。
但这仍是需要恩典来帮助我们的。

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之前读书学艺时,记得老师说,如果你要做好一名导演,那么就必须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那是为了一部戏
而后开始全职服侍,再次思想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时是为了更好的服侍人
慢慢地,我开始明白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为了更好的关系,成为一个晓得去感恩的人。

七、我感受到那种父女间真挚情感的美好
在作者的第三辑“以高贵的闲暇参与孩子的成长”一篇中,我看到一种父亲与孩子间的美好
作者跟他刚满10周岁的女儿深深对视,然后告诉她,从具体的时空,连接到时空之外,以有限连接无限的,除了空气、山脉、铁轨、火车,他告诉女儿,还有她。
他告诉女儿:你的人生看似有限,但有无限可能!记住,正如这风景(当时他们在登山),你也要让你的最好年华活出无限美好!
然后他女儿回应说:谢谢爸爸花时间陪我长大!说着就轻轻拥抱作者,父女俩在山巅相轻轻相拥,作者说,此时此刻,山是这么雄浑辽阔,这么寂静美丽。
当我读到这里时长时泪目,一方面想到自己,一方面想到儿子,想起过去许多对儿子的亏欠。
在那个最需要被浇水、给他晒鼓励阳光浴的年级,我们却给孩子时常带来一片乌黑、阴霾的夜空,于是,他的生命似曾从未品尝过美好,又怎能在晚后的人生活现出美好?
所以那时我立志:用心、鼓励、欣赏,也训练帮助他,陪伴他成长。
尽管还会有失败,只求主恩典帮助!

八、我为那简短的感恩再流泪
第195页作者记录一篇感恩的文章,他问孩子们有什么感恩的事?他3岁的孩子说,要谢谢妈妈做我的妈妈,姐姐做我的姐姐,爸爸做我的爸爸。
然后车上的姐姐回复说:谢谢妹妹做我的妹妹
然后作者谈到在家庭敬拜感恩时,他说:主,特别谢谢你做我的主!
多么简单而简短的感恩,但却充满真挚的爱和力道
我感谢主,我相信那能将人带到主耶稣面前的文字,就是好文字,就是好文章
我为作者所说的这话忽然热泪盈眶,真的,主的爱何等长阔高深,而我们却时常忘记,或被其他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心,以致缺失了像孩子们这样一颗真诚感恩赞美的心
尽管文章很短,但我感恩神让我在那时看到,在那个状况中

九、不要以粗糙的爱待孩子
第三辑的“女儿想妈妈,爸爸这样说……”这篇,作者记录到妻子不在家,而小女儿四处找妈妈,想妈妈,到了一个肝肠寸断的地步
他提到当好几日下来,有时也会心里烦躁而对她有几句高声的话
我再次想到了自己,几年前,儿子三岁,妻子外出学习,我带儿子在家,仅一周的时间,儿子有时撕心裂肺的哭,说自己想妈妈;有时望着窗外,说自己想妈妈;有时突然去开门,说有人敲门,一定是妈妈提前回来了……
而那时我的心常常粗糙,好意时会安慰他,告诉他妈妈回来的时间还有几天,宝宝很勇敢,是会让妈妈开心的;但有的时候事情多,心里也实在会烦躁,就向他生气,问他怎么告诉过他了还不能记得之类的……
哎,过去的日子再不回来,而即使再有一次,我真的已经学会可用体贴、细腻和关爱备致去待他了吗?

十、会勾起自己一些不能承受的艰难的思想
- 第201页的“苦难是一回事,怎么看苦难又是另一回事”一文,作者以串连四个不同的故事,却说明同样一个道理的编排,我认为是充满着睿智和乐于见证主的心的
 - 第一个故事,他谈到儿子近两周没拉大便,后来拉了,还拉在了他手上,他却感觉很开心
 - 第二个故事,他谈到自己的父亲因为在集市上钱被偷,回家感觉像天塌下来似的,父亲当时的神情让他一生难忘
 - 第三个故事,母亲带他去亲戚家借桑叶被鄙视,尊严扫地,令人无法招架
 - 第四个故事,是一位得了脑瘤的弟兄,虽到生命的末期,但却充满着对永恒的盼望和喜乐。
 
作者以将这四个故事放在一起,说明,苦难是一回事,我们怎么看苦难又是另一回事。
我觉得这篇里头的一些文字,是隐约将我带到令我极为惧怕的过去,仿佛自己父母一些难忘的神情面前。
我熟悉那种慌张的神情是怎么样的;我熟悉那种被人鄙视的打量,以致感觉无力感弥漫全身、无力招架,充满愤怒和恨是怎么样的
过去,我将所有这些看为一种人需要自强的粮草,但现在因为基督的恩典,我可以放下这些成见,原谅过去那些如此看过我们家人的人,基督也将这些惊慌和恐惧从我身上带走
为此,我感谢神,我非常同意作者在这里所说的,苦难是一回事,但我们怎么去看苦难是另一回事。
真的,我们需要以福音,以基督恩典的目光,来看苦难,会发现,最不好的苦难,其实仍然蕴藏着天父上帝对我们极大的恩慈,祂的爱从没一刻离开和断绝,感谢神!这种在福音里的释然,让我多么轻松、让我喜乐!
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看完此书,直到现在才写这篇书摘式的图书推荐,希望鼓励你,也推动你来进一步阅读哦!感谢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