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志高远
中年半盘旋
壮年多蹉跎
暮年泪婆娑
上个月应友人之约,两家人一起探讨式的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记录了当时的点点,今日突然想起,做一点分享。
有感于李白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信 仰的角度来说,仿佛他都不晓得自己在追求什么?尽管“功名”是当时人多么渴望抓住的东西(今日仍是),但人生不如意之十有八九的事,也往往借此而来。李白的一生,真的是当今许多人的写照。
那种所谓“快意人生”、“潇洒自在”、“痛快淋漓”等,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忧郁,就是在仕途上的不得志或不被重用。往往物以类聚,一群失落的人醉倒在了一起,所以满腹经纶的诗句奔流而出,却在所有的字里行间,仍让我们嗅到感叹自己竟不得志、不被重用的忧伤。因不得志,于是沉溺于酒、沉溺于耍、沉溺于“色”;由于不得志,所以把酒言欢、吟诗作乐、对酒当歌、叹人生几何。
相比于此,我反倒更欣赏高适的气节,每每见李白又落于纸醉金迷时,他毅然转身而去,回到出生之地,回到朴素之乡,回到过去的田园生活,思索如何面对失败,思想怎样面对蹉跎,然后迎难向上,再加力争取。
总觉得,过去这段时间所推出的一系列电影,都反映现当代这些青年导演,他们的内心价值观似乎多少有些偏离,也许是要博人眼球,或者是因要给电影以卖点,或要突出自己与他人在艺术品味方面的独到看见……不管怎样,近来的电影我认为不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人生,祝福大众婚姻家庭的建造,反而带来些许破坏,带来关系的猜忌、分离,这实在是一种罪过。
有人这样说:看完电影《消失的她》,人就开始觉得要远离男人;看完电影《冷冻的他》,一些人就觉得要开始远离女人;而看完电影《我爱你》,一些人就觉着别生孩子了;看完《八角笼中》,就思想着自己养不起孩子;看完《孤注一掷》,就仿佛告诉你,别再相信朋友……这个世界,当祂的信 仰不是主道,那么恶道和所有的歪道就开始横七竖行起来。
然而祂的书却鼓励说,今日的你我,那些“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我们要不忘思想祂,更进一步说,我们要不忘,透过祂的视角去审视性的看到今天这世界价值观的蹩脚之处,明了到这世界思想的“小学”之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到高适对李白的友情思考,以下几句是对当时观感的记录:
知己志各异
相见情愫浓
离别何常事
一笑付秋风
高适对于李白的邀书是多么认真在看待,可每当到达相见之时,李白这“没心没肺”的快乐样子,叫高适失落非常。
我们看到,对于那广交天下友的李白来说,高适这类的朋友,仿佛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对这样一位重情重义的高适来说,他欣赏李白的才华,欣赏李白这种云淡风轻式的人生哲学,他将其当做绝少可以亲近的挚友看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当中多少有一些不相等之处
可能也正因此,才有了电影开幕时,高适在多年之后回忆李白,尽管心意浓重,却也明了,他与李白的友情就仅如此了。在他多次叹息的背后,表明他确实认识到,他与李白是两类不同的人,尽管他仍努力的对李白的落难能帮则帮,也为他过的好而欢喜,但许多的过去,现在已回不去了……
人生难得几知己
同长同道同相依
可叹世事多无常
相忘江湖已两极
真正的友人,如经上所记,可时常有亲爱,也为患难而共存。这看起来,更像主和主自己的教 会。弟兄姊妹之间应当活像这样的单纯与美好。因此,真实活于世的那些高适们也好,李白们也好,当:
不以污言染情谊,
不以谗言毁其名,
在一起时欣赏欢笑,
隔两地时,念情,求安
皆当珍之再惜之……
欢迎点击阅读之前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