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简明教会历史》一书,是我们教会三月份的共读书。
唐纳德范白恩教授这样介绍说: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供了近百个短小的剪辑,每个剪辑都自成一体,其中的教训清晰明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汉克法里斯牧师说:
“本书极适合那些生活节奏很快的人阅读。作者以简单实用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教会历史上近百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和许多重要的事件……”
确实,翻开书页,我们可以在每一章的阅读中轻轻松松可以找到成就感,因为感觉两三页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很快我们就可以将其看完了。
以下从三方面对本书做阅读后的梳理:
一、从教会历史时间线的分段方面来看
打开目录,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作者是按年代的时间顺序进行教会历史的编写的,然后他将人物穿插在其中进行分享。
这样的设置,将我们从历史那浩瀚冗长的不知如何归纳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这方面来说,对一些初学教会历史的弟兄姊妹是非常大的鼓励。
作者在书中所编排出的时间线一共包括了十个部分,分别是:
- 第一部分:公元30-313年,早期教会历史
 - 第二部分:公元313-590年,教会如何在持守先辈信仰的基础上得到极大发展
 - 第三部分:公元590-1054年,教会的强盛与合一
 - 第四部分:公元1054-1517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发展
 - 第五部分:公元1517-1563年,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它对当时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第六部分:公元1563-1648年,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 第七部分:公元1648-1789年,人类理性主义对上帝的启示造成的危害
 - 第八部分:公元1789-1900年,宣教运动的兴起
 - 第九、十部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隔点的20世纪及21世纪初的事件
 
一般我们也会较简单的给过去教会历史做以下的划分,如:
- 公元30-313年,早期教会历史
 - 公元313-1517年,中世纪
 - 公元1517-1900年,宗教改革及影响,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 公元1900-现今,现代教会
 
每位作者根据不同的观察重点来进行书写,这是我们可以仁见仁智来看的。

二、从本书的几方面优点来看
1、这本书是以简明时间线模式,叫我们看到教会历史神在其中给教会的发展与带领
与众多教会历史著作一样,本书也是依据教会历史重大的事件点作为一个个节点,然后将其划分为十个部分进行书写,但与其他教会历史作品一个极大不同的特色是,本书作者书写的言简意赅,从中国书法的方面来说,作者是用“行草”在进行对繁冗教会历史做简化书写。
虽简单,我们却仍可看到神在教会历史当中给予祂教会的发展与带领。
特别在本书的第五部分,给我们非常强烈的这样的感受:就是教会历史当中,有一些会议、决议和人,是如此严重背离了神的道的;但也有一些会议、决议和人,是仍努力遵神的话,在艰难中匍匐前行。然而最后有一天,神必要透过祂的真理宣布出最终结果,前一批的人都是要被否决否定,后一批的人,虽经历过程的艰辛,却要收获最终被主肯定赏赐的结果。
2、这本书是用最简化的方式,叫我们理解教会历史中的众位神仆,当然其中有些我们并不认同
就像蒙太奇剪辑的镜头一样,作者将历史中众多神仆进行一生重要镜头的剪辑,叫我们看到神是如何透过兴起历史中这一个个的神仆,带出祂在每一个时代中自己对祂教会的具体引导工作或安排的
我想特别的提及几位令我印像深刻的上帝的仆人,(在下边的部分会提及其中多位我们并不认同为上帝仆人的人)
A亚他那修
这一位亚历山大的主教,关键性的影响了基D的神性教义、圣J的正典确立,以及三位一体的教会。正如奥古斯丁将亚他那修看为信心的伟人,今天我们都应当更加重看这位教父,对他要有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一生多次的流放,为的坚持正统神学书写中的哪怕一个字母绝不要更改,应当叫我们心生敬意的。我们感谢神在历史中曾赐下这样的一位主教。
B约翰威克里夫
作者的书写中叫我们看到,牛津大学的这位知识分子老师,他的脊梁骨并不软弱。
可是也叫我们绝没想到的是,当时的天主教徒就像中国的伍子胥鞭尸一样,存着极大的苦毒,在人死后已44年过去,还予以对他的挖坟、抛尸……哎,人的仇恨之深,中国人与外国人无异,古代人与现代人没有不同,然而这样的行径,岂是平常能理解和测度的呢?
C马丁路德
我越发感受到,神常常不是使用世上最聪明的头脑做成祂属灵的工作,祂往往使用的伟大心灵,是全然忠心于祂并勇敢有佳的人。正如作者在关乎马丁路德这章节的最后所说:他的勇气改革了世界。当然,我要补充一句的是,神才是宗教改革背后的真正推手。
D约翰弥尔顿
与古希腊诗人荷马是一位盲人诗人一样,约翰弥尔顿因为眼疾的不断恶化,在1652年完全失明,然而与荷马作为世界性影响的诗人不同的是,荷马是非信徒人士,而约翰弥尔顿j是天父的儿女,永生上帝的仆人。
他的长篇史诗《失乐园》是继荷马史诗之后的又一巨著,它生动的描绘了圣经故事中的一个伟大场景,值得每一位基督徒阅读。

三、从本书的几个缺憾方面来看
1、这本书包含了许多位在信仰和神学上存有基要性瑕疵的人,作者却给予了肯定,或者这样说,这些人是作者没有给予合乎圣经的评论的,而这是极易造成人在信仰方面的误解的;比如:罗耀拉、牛顿、卡尔巴特、比利桑戴、特雷莎修女,以及其他几位……
A罗耀拉是天主教耶S会非常重要的创始人,他以支持教皇权柄,反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提倡的因信称义归回圣经的教义为著称,那么到最后作者怎么说?他说“直到今天,对罗耀拉的评价仍然是毁誉参半,但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都从他《属灵操练》一书中得到很大的益处。”P148。
那么当作者这样评价时,他是给予肯定还是认为他有不对呢?
B然后是牛顿,作者认为他跟那些自然神论者不同,在一些人后来完全放弃了信仰,但他说,牛顿仍继续持守着自己的信仰;然而问题在于,牛顿是一位公认的对三位一体教义存疑或不认同的人……
作者在这里头所表达的评论,是认为他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C再接着是卡尔巴特,作者在P266说,“基督教保守派很快发现,巴特对圣经启示及其在基D徒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他说,圣J并不完全都是神的话,而是有一部分是神的话;圣J并不是来自神的直接启示,它记载的只是人类对上帝启示的回应。”
那么作者是怎么看的呢?仍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还是说这是违背圣经的假教师?
D然后是特雷莎修女,他到底是否是一名真正的基D徒?她在她写的《灵里生活:沉思、默想、祈祷》中,她说:
……我们从不劝人归信基D教,反之,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向众人见证神同在的慈爱,不论是天主教徒,新教徒,佛教徒,或不知神论者,只要他们变的更好,只要更好,我们就满足了。对个人而言,他所属的教会很重要。只要那个人相信或认为:这是他天人合一的唯一途径,那么:对他来说,就是如此。神借此进入他个人的生命中。若他不知别的途径,却毫无疑问,笃信不疑他所确信的,那么这就是他得救的途径了。。。正如我一向所说的,我们应该帮助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伊斯兰教徒成为更好的伊斯兰教徒,天主教徒成为更好的天主教徒。。。我爱所有宗教……只要藉着我们爱的行动,人们可以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更好的回教徒,更好的佛教徒,那么也就有长进。。。。一切都是神,不论佛教徒,印度教徒,基D徒,等等,所有的人都可以亲近这同一位神。
我们从作者这里到底读出了她是一个怎样的信仰呢?作者对她的评论是什么呢?
还有好多位类似的人物,我们不要再一一列举,作者在书中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立场面对呢?
我们发现,作者在开始写此书时的想法,是想帮助他的儿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然后他说,他相信教会是神的家,他认为在书中,自己只不过是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家中的故事。
可是我的问题是,作者真的相信以上所有的这些人,都是神家里的人吗?
还好,书当中我们也找到作者这样的辩护,他说,他记录这近百位的历史人物和一些事件,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但他继续说,他选择的人物只限于一小群拥有持久影响力的基督徒,其中有思想家、神学家、传教士、殉道士、牧师等;而事件只是选择那些给教会带来改变的主要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作者将这所有列出的人,无一例外都看为是基D徒
 - 作者仿佛仅从普及教会历史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对这本书的编写的
 - 作者所着重的,是这些人或事件对这世界的影响力方面
 
不得不说这是令人难过的,让我在本文到这里的时候提出,单就这一点,个人认为其中作者多少是有些实用主义意味的,并且非常明显,作者最首先并非从圣经和福音的角度切入来看,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本书仅理解为是一本基于福音派有点倾向于泛福音派观点而进行的著作。
因此作为一本教会历史方面的书,我并不建议广泛推荐,推荐阅读的人需要说明此书中的一些真实重大问题才好……
2、这本书缺乏必要的一种神学立场
申明基于前边第一小点所说的,个人认为这本书是缺乏必要的一种神学立场申明的。
作者是认为天主教即使反对因信称义的圣J教导,也仍可被包含在正统信仰之内?以及虽有人不认同圣J客观上就是神的话语,仍可以视为神家中的弟兄姊妹?或者高举爱,尽管这可以是否认基督之死的爱的……
如果说这所有的都可以包容,那么试问这叫一个怎样的神学?一个怎样的信仰?一个怎样的福音呢?
因此,我会认为,如果作者起先就有一种清楚的神学立场,这对他书写此书会大有裨益,但可能,目前所有作者的列举和坦露,也许就已表明这就是他的立场了……求主怜悯!希望这仅是我个人做过多推测了。

以下是本书中提及可以增进我们知识成长的几个知识点:
1、英文中的表达BC(公元前或主前)与AD(公元后或主后),你知道是怎么由于的吗?
有一位叫做比德的人(公元672-735年),丁道尔称这是他最喜欢的中世纪作家,比德一生共写了40部拉丁文著作,其中涉及有圣经注释、语法学、科学和圣徒传。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最受人瞩目的书叫《英国编年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在其中他将历史按照主前(BC)和主后(AD)的方式进行了划分,并将这个划分法普及开来。
2、你知道大学是什么时候?怎么开始的吗?
大学起源于公元12世纪的欧洲,那时人们发现了一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些学生们聚集到一起去聆听他们所喜爱的老师的授课,于是就出现了学习中心,人们称这样的学习中心为“大学”,意思是一群人的团体或集合。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天主教堂、城市广场或租来的房屋中聚集。教师在每天的讲授内容结束后,向学生们收取费用,这是最早的学费形式。
当时一般的学生到16-18岁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极个别的学生14岁就可入学,拉丁文是入学的基本要求。那时的大学,只有老师才有课本,学生们必须凭借记忆力才能在考试中顺利过关。而当时老师授课的主要形式就是以讲解和辩论,由两位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坐在下面的学生在聆听教师辩论的过程中,开始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后那时的学生要拿到文学学士学位,必须要学满4-6年,当中的课程包括有: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实就也就我们所说古典教育当中的三艺与七艺。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学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两方面的改变:首先,它抑制了社会向世俗化方向的转化;其次,它使宗教改革运动成为可能。
3、几位翻译圣经的人
- 耶柔米将圣经翻译为拉丁文,即武加大译本
 - 伊拉斯谟非常注重原文,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直到今天还在用的希腊文新约圣经
 - 马丁路德从拉丁文圣经翻译了德文新约圣经
 - 丁道尔从伊拉斯谟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圣经
 - 约翰威克里夫从拉丁文翻译圣经为英文
 
4、清教徒的孩童是如何培育的?
清教徒的孩童培育包括两方面:首先,他们的启蒙教育是从家里开始的,由母亲教导他们读、写方面的知识;
然后,他们第二阶段的教育主要放在经典著作的学习上,为他们将来上大学做准备。
最后,阅读此书,请与你的牧师做沟通,最好是能在牧师的指引下阅读、并有交流是更好的……求主看顾!
			


						
						
						
						
						
